明朝未能完全统治东北的原因不仅在于缺乏愿望去征服外部,还更重要的是因为当时的实力不足以支撑这样的扩张。自明朝开国之初,除了对安南短暂的占领之外,没有任何显著的海外发展。此外,从明英宗时期开始,明朝的版图逐渐缩小。尽管朱元璋最初成功将蒙古势力驱逐回高原,但蒙古残余势力的存在一直是北方边境上的顽强敌手。因此,在朱元璋时代,明朝不断进行了对蒙古地区的大规模北征,以企图彻底消除边疆问题。在这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辉煌战绩,但依然无法徹底根除这些威胁。
冯胜率军进攻辽东,那里哈纳出带着二十万大军投降给了大明,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关于明与蒙协调关系的一种妥协。这次投降后,哈纳出的追随者在辽东仍保持着相当大的独立性。而之后,大明便实施了羁縻制度来管理这一区域。但羁縻制度本身就存在不稳定性,其效果取决于中央政府是否能够持续保持其影响力。一旦中央权威出现衰退,那么这些被羁縻的地方就会产生离心倾向,并且这种趋势会迅速放大。遗憾的是,大约在建立初期阶段,这种影响力就开始悄然减弱。
朱棣先后五次发起对蒙古的大规模北伐行动,不仅耗尽了国家宝贵的人力和物资,而且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危机。他继任者的朱瞻基不得不采取收缩战略,以确保国内政治局面的恢复和稳定。而辽东地区奴儿干都司也被抛弃,不久之后造成该地权力的真空,让到来的 蒙古及女真各个勢力开始争夺更多的地盘,以争取成为当地主导力量。
除了自身实力的限制, 明朝内部分歧以及保守性的特点同样决定了其扩张政策上的失败。朱元璋设计并推行的大量制度,其指导思想是维护现状、保证政权稳定。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他轻视海上力量发展,最终导致沿海形成了一片由海盗与走私犯构成的长达三百年的“海上帝国”。这种保守色彩贯穿整个历史,使得大明只需确保辽东名义上的臣属即可满足,而对于真正有效控制没有太多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