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年秋,北京死了一个石匠,其丧事之风光轰动了京师,达官贵人接踵而至,内阁九卿纷纷往吊,连三朝元老张廷玉也差人送帖。这名石匠生前承包皇家工程,死后留下巨额家产,又无儿女,义孙义婿争执不下,因此各自拉拢达官贵人以助声势。众多官僚趋之若鹜,其中詹事府詹事陈浩竟流连忘返,在丧家陪吊数天。乾隆帝闻讯大怒,对其痛斥:“身为大臣,而向出身微贱之人俯首跪拜,不仅不自爱,其如国体何!”这只是清代士风下流的一幕。
自古以来,中国士大夫注重气节和修养,为人居官推重信义、忠诚、刚直、清廉。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士大夫们越发难以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凛然的气节了。有清一代,大多没有思想,没有节操,为追求荣华富贵,不惜奴颜婢膝,这些丑态毕现。
嘉庆初期,有学者指出“士大夫渐不顾廉耻”,后来龚自珍更明确地将其概括为“士不知耻”。他们试图整顿士习,但应该指出的是,当时这种情况恰恰是他们一手造成的,即使某些方面还是他们所希望的。
首先,由于鼎革之后尊王攘夷与明王朝一同崩溃,使得儒家思想中的忠君爱国受到了冲击。当时很多文人的作品,如戴名世《醉乡记》中描绘的地球变易日月失明,以及郑板桥的话,“难得糊涂”,正是这种是非颠倒、忠奸易位的写照。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要未失节者愈发难以保持气节,而已失节者索性没有了顾虑,就无法挽回士风下流的情况发生。
其次,由于为了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对士大夫进行刻意摧残的手段,也加速了这一过程。在打压朋党以及社交活动等形式中,对文人们进行的大规模打压,从金圣叹被捕开始,一系列案件层出不穷;同时,以犬马待臣下的方式,让臣子处处观察皇帝行色行事,加剧了这一问题。此外,由于俸禄极低,无力维持基本生活,便有人为了谋取利益而表现出各种无耻行为。
总结来说,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清朝末年的“士不知耻”局面。这场戏码虽然荒唐,但反映了一种深刻的问题:在封建制度下,即便是一群原本应该拥有高尚道德和坚定信念的人,也会因为社会环境和制度机制而变得腐败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