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1372年1月4日 - 1440年7月30日),原名道应,字勉仁,是福建建宁府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作为明初的著名家、文学家和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因居地所处,被时人尊称为“东阳”。
早年,杨荣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后来,他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被选入文渊阁,为他改名为荣。在文渊阁任职期间,他显示出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不仅在政治上给予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而且在军事上也展现了其卓越的能力。
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杨荣升任太子右谕德,并担任前职。他不仅能够符合朱棣的意旨,还受到朱棣的大力赏赐。在处理边防事务方面,杨荣尤其擅长,他能洞察敌情,对策略有着深刻的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荣继续在各个方面发挥作用,无论是参与北征还是处理国内事务,都表现出他的能力和忠诚。在一次北征中,当军队粮食供应紧张时,Yang Yong 提出了分配御用储粮给将士,并让他们互相借贷,以解决粮荒的问题,这一措施得到了朱棣的赞同,也帮助了军队顺利度过难关。
永乐十二年(1414年),第二次北征期间,Yang Yong 再次随行,在行军途中提出了一套实行军屯以解决粮草问题的计划,这一计划得到朱棣首肯。此外,他还曾多次劝谏支持迁都北京的事宜,并且在《题北京八景卷后》中强调迁都北京对于解除蒙古部威胁具有不可低估的地位。
尽管遭遇了一些反对迁都的声音,但最终因为 Yang Yong 的坚持以及其他官员们共同努力,最终成功地完成了京城搬迁。这场巨大的工程对北部边防带来了重要影响,使得整个国家更加稳固。
此外,在浙江、福建山贼起事的情况下,由于 Yang Yong 的提议,即遣使者去招抚盗贼而不是发兵,最终盗贼平息,而无需大量动用兵力。这再次证明了他的敏锐观察力和治国智慧。
最后,在榆木川之变事件发生时,即便面临重大决策时机犹豫不决的情况下, Yang Yong 还是保持冷静,对方主张慎重考虑,同时表达出积极支持皇帝决断的心理状态。他的人格魅力和领导才能,让他成为当时人们敬仰的一代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