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1513年1月19日—1578年8月4日),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中国明代嘉靖、隆庆时期的大臣。他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中进士。朱载垕为裕王时任侍讲学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以徐阶荐,拜文渊阁大学士。隆庆五年(1571年)升任内阁首辅。
明神宗即位后,高拱主张收回司礼监之权归还内阁,与张居正谋划,但因冯保的谗言,被勒令致仕。万历六年(1578年)卒于家中,次年的赠复原官,有著作《高文襄公集》。
人物生平:
出身官宦世家,其祖籍先祖避元末乱迁至新郑高老庄村。他在科举道路上经过十三年的磨砺,最终考中进士,并选为庶吉士。在政治上的崛起,他曾多次担任重要职务,如翰林编修、翰林侍读等,并且深受裕王朱载垕赏识,被其视为心腹之臣。
重返首辅:
隆庆四年的八月,他以尚书陈希学、曹邦辅和侍郎王遴各率师背城列阵,以京尹栗永禄和南都御史护守山陵,以总督王崇古和谭纶专征剿无内顾,以侍郎戴才理军饷,因为布置周密防范严谨,没有让蒙古兵入犯。此外,他还支持把汉那吉求降并加封指挥使,以及与俺答汗通贡互市的议案,这些措施极大地缓解了边疆的紧张局势,为国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政绩斐然:
他不仅在边疆事务上有显著成就,在国内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每岁特遣才望大臣四出阅视,以确保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国防力量。此外,他还处理了广西古田壮族人反明事件,使得两广、云贵边境更加稳定。他的一系列政策和行动,为明朝带来了长久的安宁与繁荣。
他的政治生涯虽然不长,但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治国者。在他的影响下,一些反对他的意见被驳倒,而他本人的声誉也因此而得到提升。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人物,对国家安全与发展有着深刻理解,并付诸实际行动来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