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制简介:权力的传说与变迁
明朝内阁,作为从建文四年(1402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其权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增大,最终成为明朝行政的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不固定,一般为一人至七人,不同时期其职责也有所变化,有的自称为“阁部”,专门处理外事。
起初,内阁大学士仅具顾问作用,皇帝仍是最终决策者的绝对权力。而大学士参与决策的机会极少。直到明仁宗、宣宗时期,大学士的地位才逐渐得到提升。在此之后,内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以夏言、严嵩等人的崛起,他们几乎拥有宰相的实权,可以压制六部。
尽管首席内阁大学士有票拟之权,但他们必须依赖太监送达批红才能行使这项功能。这种情况下首辅大学士的职能虽然类似于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方能掌握国家大政,如张居正时代,他与冯保合作。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明朝这一特定的制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形成时期长且始终未取得法定地位
从永乐开始,每个皇帝都试图将重要事务委托给内阁,但是谁也不愿意真正分享自己的绝对权力,因此,这一制度进展缓慢,并未成就中央一级正式机构的地位。
二、 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
尽管有严嵩和张居正这样的显赫人物,但他们都是通过乘机而代行皇权得以显赫,而一般的大臣则因为缺乏实际政治经验和民间疾苦了解,所以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此外,由于他们对于票拟被采用的结果无法控制,所以存在稳定性问题,没有保障,也没有连续性。
三、受制于司礼监
在中央系统中,内阁有票拟之权限,而司礼监拥有批朱之權,是双轨制。但由于两者各自的地位特殊,使得它们之间难以平衡,更常见的是激烈争斗。当皇帝宠信司礼时,司礼便会夺取所有权力;当反过来支持内部高官,则出现如严嵩或张居正这样的人物,此即表明了两者间关系紧密但又充满矛盾。
综上所述,在整个清洗过程中,即使某些忠诚干练的大臣短暂占据了优势,比如成化年间由於內閣堅持汪直主持西廠一度被撤除,但整体来说內閣只是不断向着更深层次被宦官所控制而前进。
最后,我们还要提及的是另一场关于政府部门力量争夺战,那就是六部与內閣之间不停发生冲突。这场冲突是因为随着內閣品级提高并获得了票拟能力,它们变得更加接近君主,从而侵蚀了六部原本完整独立的情形。但无论如何,這兩個機構間也沒有達成真正協調與合作,只是一味地爭奪更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