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国本之争,反复探究朱常洛与朱常洵继承权的斗争
在明朝后期,国本之争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风波。皇长子朱常洛和福王朱常洵之间的太子之位引发了深远的争议。尽管按照传统礼制和制度,应立长子为太子,但明神宗却偏爱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这场纠纷持续了十几年,最终以明仁宗妥协收场。
流言四起
据说,明神宗曾在大高玄殿与郑贵妃祷神盟誓,将立朱常洵为太子的誓言,用密封御书玉匣内,由郑贵妃保管。这违背了祖制和封建礼制,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随着流言传开,大臣们被迫提及皇储问题,他们提出尽早册立皇长子为太子的建议,以破除这类谣言。大臣们指责后宫干政,并将矛头直指郑贵妃。
申时行上疏
万历十四年(1586年),首辅申时行上奏列举先例,如英宗两岁、孝宗六岁即被立为皇太子的历史,为何不早点册立皇长子?然而,明神宗推脱称年龄尚小,不愿意让自己不喜欢的人生的儿子登基,因此推迟到两三年后再举行。
疑虑重重
当王恭妃未受封,而新生的小福王即被尊为东宫,这使得那些对此事有所怀疑的大臣更加坚定他们的立场,不愿让历史记载他们无忠君爱国之人。在册封郑贵妃期间,一些官员如姜应麟等人力主册立东宫,被贬职处罚。
怠政与反弹
自从国本之争激化以来,明神宗对临朝听政感到厌恶。他对群臣几乎一致的反对置若罔闻,同时他的心中充满了恼火。当慈圣太后开始减少参与朝廷事务时,他更是沉迷于六宫佳丽之间。此刻,大臣们仍然要求册立皇长子作为合法继承人,并集体请求动工准备。但每次都遭到推托,只能继续延宕。
压力山大
到了万历十八年(1590年),大臣们再次集体要求册立并且杜门请辞施加压力。最终,只好推至万历十九年的某个时间,然后又转而说会在春天举行。不过,这一切都只是空谈,因为实际行动一直未能付诸实践。
宦官失势
当这些事件曝光时,即便是身边宦官也不再担忧向外廷透露私秘信息。而这些消息不断传出,加上亲见“头眩”而不早朝的情形,使得那些敢于质问私生活的大臣遭到了惩罚,有些甚至因愤怒而死去或自杀。
三王并封之礼失败
最后,在大学士王锡爵的一次密奏下,决定将三个儿子同时封王,以备未来选一个善良者继位。但这一计划引起了一阵新的哗然,因为它似乎否定了现有的嫡系关系。因此,此议也迅速作废,无疾而终。这段混乱无序的过程最终导致国本之争不了了之,不过它留下的影响,却深刻地改变了整个社会结构以及人们对于权力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