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王朝的历史遗忘:解读辽金被忽视的原因
在中国古代,正史是官方编纂的一系列历史书籍,它们详细记录了从秦朝到清朝这漫长的时期。然而,在这些正史中,却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空白——辽金两国。那么,辽金为什么不列入正史呢?这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和学者对这两个“异族”政权持有偏见,他们认为只有汉人统治下的政权才是真正合法和值得记载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辽金两国的情况。在11世纪后半叶,由于北宋内部矛盾加剧,加之外患频发,国家逐渐衰弱。当时的大量北方边疆地区开始独立或形成自己的民族国家,如契丹、女真等。这其中,最著名的是辽国,它由契丹人建立,并在公元907年正式称帝,是当时东北亚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而金国则是在12世纪初由女真族建立,其政治中心位于今北京周围一带。
尽管如此,当时社会主流文化仍然以汉族为中心,对于非汉族政权抱有深刻的心理障碍。因此,无论是南宋还是明清时代,都没有将这些“异族”政权纳入正史。相反,他们更倾向于传颂自己祖先的事迹,以增强民族认同感。
例如,在《宋史》中,有关于南宋与辽金交战的情节,但这些内容并没有得到系统整理,而是在其他章节间零散分布,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对他们所谓“敌人的”轻视态度。此外,《明实录》、《清实录》也同样没有收录关于前身蒙古帝国及其分支(如察罕台汗国)的任何信息,只有偶尔提及相关事宜,这些都显示出对过去历史的一种选择性回忆。
此外,还有一点要考虑,那就是地域因素。在那个时代,“中华”的概念还未完全普及,每个王朝都希望通过文献记载来巩固自己的领土主张。但对于那些实际上控制着广大土地但并非汉人政权来说,被排除在“中华文明”的范畴之外自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总结来说,辽金为什么不列入正史主要归功于当时社会文化中的民族主义色彩,以及它们与汉族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的心理距离。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偏见被无形中转嫁给了后来的学术界,从而影响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人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