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被世俗称为“官家”,这种称谓源远流长,始见于《晋书·石季龙载纪》:“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宋朝皇帝自称“官家”,是由于其时皇权下降、文臣和庶民地位提升的产物。
宋朝继任者们为了表达与百官共同治理天下的意愿,也未改用“官家”这一称呼。随着科举选拔士人后,一些庶民阶层得以向上流动,“官家”这一世俗美誉逐渐广泛传播。
唐末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中,当时的人只要武力强大,就能自立为王。因此,“天子”的地位开始受到质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君权神授”的观念在民间开始动摇。
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登基,并后来又通过“杯酒释兵权”收回了权力,这些都显得有些轻松。但要想让手下旧部信服,他除了表现出宽仁大度,没有其他选择。
二、世俗美誉的流行
除了指代皇帝,“官家”一词还广泛用于民间,有时候用来称呼达官贵人,有时候甚至用来尊稱公婆,如宋朝《野客丛书》中记载的一段媳妇对翁姑的礼貌语气即是如此。
从“官家的本义看,它可以代表三大类人:一是皇帝;二是当职务的人;三是公婆。当‘官方’指的是皇帝的时候,“官方”和‘尊敬’中的‘上’(指高级别)之间存在差异,即前者适合平日使用,而后者适合正式场合使用。”
两宋期间,由于科举选拔人才数量众多,从底层社会涌现出的文吏,对待皇帝自然而然就有了直接称呼他为“官方”的习惯。此外,那时文吏的地位较高,他们得到了一定的尊重,因此直接叫他‘官方’也变得顺理成章了。
《湘山野史》记载有一次李仲容因为喝酒过量,对真宗说:“请您把这只大号酒器撤走。”真宗问他为什么不直接说主上?李仲容解释道,《万机论》中提到:“三皇作为国家之主五帝居住在国家里。兼具三皇五帝之德,所以被称作‘官方’。”
然而,不仅真宗,还有他的先祖太宗赵光义曾经询问徐铉和杜镐二人关于此问题,他们都拿出了同样的回答,说这是因为拥有了三皇五帝德行所致。不过真正原因其实很简单:人们习惯于这样叫,因为这是他们生活中的常态。所以尽管这些名声并不总是伴随着谦逊,但正如最初的情况一样,是迫于情势才这么做的。而之后的君主虽然也可能有些许不甘心,但只能顺应这个潮流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