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旉,宋朝的“遗忘”皇帝,生于靖康之变之年,其父高宗赵构被历史铭记为逃跑皇帝。赵旉自降生起便享有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魏国公的封号,是实际上的储君。高宗对他宠爱备至,因为他是独生子。
当金兵南侵时,高宗选择逃亡,而非抵抗。他可能受到父亲和兄长被俘受辱的影响,不愿步他们后尘。在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南下,高宗从南京逃往杭州,最终在那里遭遇兵变,被迫禅让皇位给儿子赵旉。
元懿太子讳旉,即赵旉,以六月出生于南京,被赐予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和魏国公的称号。当时,他还只是一个三岁不到的小男孩。但就在他的登基前夕,他就因病去世了。这一事件加深了已然悲痛的心情,使得整个国家陷入动荡。
随着隆佑太后的执政,她与朱胜非商议,让赵旉即位,并改元,但暗中则策划恢复高宗的统治。她与大将张浚等人秘密联络,以迅速派遣救援队伍帮助高宗复位。最终,在韩世忠等人的到来之前,苗傅和刘正彦因畏罪而逃走并在途中造成混乱。但很快,他们都被捕,并遭到了凌迟刑罚。
随着金兵暂时北撤,高宗带着年幼的赵旉离开杭州前往建康(今南京市)。然而,在进入建康不久后,由于行宫中的疟疾以及宫女意外踢倒炉灶引发的大吓声,这个仅仅三岁不到的小皇帝就不幸逝世了。这种突然的情形导致宫女失去了性命,并且因为这次事故、高宗再也没有办法产生新的继承人,从而传位于其侄子——宋孝宗。
由于其在位时间短暂且是在叛军支持下登基,以及未能举行正式登基仪式,所以史书并不认可他作为宋朝真正君主。不过,当红巾军起事期间,有人冒充宋朝皇室,将赵旉尊为正式皇帝,并追尊庙号为简宗。这一系列事件虽然对历史上形成了一段神秘又曲折的人物,但却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一个隐秘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