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皇帝在新年期间赐福已成为一项传统。据说,在西周时期,姜太公为了封神,就将他的恶劣的夫人封为“穷神”,规定凡是贴有“福”字的地方都不能去,这就是为什么到现在人们不在贴有“福”字的地方放置红包或者其他礼物。
清朝皇帝也遵循了这一传统,每当新年临近时,他们都会亲笔书写“福”字,并将其赐予群臣。这一习惯可以追溯到康熙帝,他每年十二月初一日都会在内廷御笔书写第一个“福”字,并悬挂于乾清官正殿,其余的则张贴于宫廷内苑各处,以及颁赐给后妃、王公宠臣和内廷翰林等人。此后,清宫御赐“福”字仪式就成为了一个典制。
嘉庆帝继承了这一习惯,他曾经御制了一首诗来谈论除悬挂第一位的“福”字外,还要张贴近20幅其他形式的“福”。同治帝则更加创新,他不仅写下了常规的“福”、“寿”的词句,还加入了龙、虎和火焰等元素,使得作品更具艺术价值和美感。
这种做法体现出皇室对民众生活的一份关怀,也是他们展示恩泽的一个机会。对于那些收到了皇帝亲笔书写的“福”字的人来说,那可是件极其幸运的事情,他们会以此作为对皇恩浩荡的一种敬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展现了文化上的尊重,也反映出了社会间权力与被动接受之间复杂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