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字廷宜,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称为宋太宗。他出生于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北坊护圣营官舍。据说他母亲杜太后梦见神仙捧着太阳授予她,从而有了怀孕的预兆。在赵光义出生的那一天夜晚,红光升腾,如同火焰一般,街巷里弥漫着奇异的香气。
从小,赵光义聪明过人,与其他孩子玩耍时,他总是受到他们的敬畏。后来,在周显德七年(960年),他参与了陈桥驿兵变,并拥立他的哥哥赵匡胤为帝。
在兄长即位之后,赵光义被封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不久又领泰宁军节度使。他征讨李重进后,被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再加兼中书令。随着太原之战的胜利,他又被改封为东都留守,并赐门戟和晋王称号,这让他位列宰相之上。
当宋太祖驾崩后,由于避讳,他改名为赵炅,即位成为宋太宗。在即位初期,他改变了唐末以来武力至上的国策,以文治取代武力的统治方式。他任命弟弟赵廷美和侄子们担任要职,同时罢免了一批元老宿将,将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以便控制。
为了扩大科举选拔人才范围,宋太宗在其统治期间进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比起之前增加两倍多的人数。这给更多有才华的人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
作为一个追求统一的事业者,宋太宗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并继续推动南方割据势力归附。此外,他还亲自率军北伐,但最终因受伤而不得不撤退,最终导致北伐失败。
在对交趾(越南)的战争中也遭遇挫折,最终未能实现对其完全控制。在西夏方面虽然屡次失败,但由于厌战与西夏议和终于达成了一定的协议。同时,他也派遣禁军统帅如傅潜、王超等人以庸碌之徒充实禁军,使得临阵惧战的情况更加严重。
由于长子赵元佐因叔父冤死发疯并放火烧宫,因此被废除皇储资格,其弟陈王(即寿王) Zhao 元僖则因为支持与宰相吕蒙正关系密切而成为新的继承人选。但是在淳化三年十一月,由于突然去世,没有确定继承人的情况下,一度出现无嗣传位于问题,此时寇准建议立三子寿王 Zhao 元侃 为皇储,这样经过最后决定,在至道元年正式册立寿王为皇太子并更名為「真宗」,这一决定得到群臣上尊谥曰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及庙号「高祖」以示褒奖,而他的陵墓永熙陵亦修建完毕,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