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皇帝处理国政的地点并不固定,故宫只是他们居住和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实际上,大多数时间,清朝皇帝都在其他地方办公,比如康熙皇帝喜欢在畅春园听政,而雍正皇帝则主要在圆明园进行国家事务。
虽然太和殿是明清两代24个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但它并不是日常处理国政的地方。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巨型重大典礼时才会使用,而且使用频率很低。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清楚的是,在那些没有重大典礼的情况下,清朝皇帝是在哪里处理国政?
答案是:内阁。大权实际上操控在内阁大臣手中,他们向皇帝汇报政务,而不像明朝那样有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在重要情况下,如果需要召见或者觐见,也不会固定在地点,而是根据需要随时召见,即使是在“御门听政”中也是如此。
康熙年间,因为雅克萨之战、平三藩等重大决策,在“御门听政”中进行决策。而到了乾隆之后的帝王,则逐渐疏懒,“御门听政”完全废止了。
总结来说,清朝的很多历史事件和政策都是由内阁决定,并由他们向皇帝汇报,这种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早朝”或“日朝”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