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陵墓虽未被挖掘,但其昭陵历史悠久,屡遭盗窃。著名的《昭陵六骏》浮雕中,“飒露紫”、“拳毛驹”两块被贪婪之手劫往美国,而余留者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唐代前期的财富与文化辉煌,在昭陵内外展现无遗,成为研究唐朝盛世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宝贵资料。
在网络图片中,我们还能见到李世民灵魂永恒的身影,他以俭朴著称,即使是皇帝,也选择了山为其葬礼之地,不需昂贵的坟墓。而文德皇后之死,其灵也得以安息于此神圣而又雄伟的地方。关于“因山为陵”的制度背后,或许不仅仅是出于节俭,更可能是为了防范那些贼人之手,从而让他们心存畏惧,从此断绝盗匠潜入墓穴的情景。
然而,古人的智慧并不容易被动摇,虞世南曾经上书唐太宗,以言语激励他:“自古及今,无不有掘之墓。”这句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过去,将来必将重演这一场悲剧。在这样的背景下,用山作为皇帝们最后休憩的地方,并非出于虚伪或保全自己的财富,而是在考量到保护这些珍贵遗产免受侵害。
因此,这些远古时期用以葬送君王的山岳,被看作是一种对抗时间、对抗自然力量的一种尝试——一种生生不息的心愿,一份无法言说的深情,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懂得,只要有山,就不会再有盗匠;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平静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