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玄武门的变故,发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也就是公元626年的7月2日。就在这一天,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发动政变,将自己的两个兄弟李元吉和李建成一举除掉,并成功逼迫父亲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最终登基成为唐太宗,以贞观为年号。李世民之所以能够顺利夺取帝位,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他手下的精兵悍将,他们协同一气,迅速完成了这一计划。
实际上,在君主制下,父子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普通家族那么简单。首先,他是臣子,而后才是儿子。在政治层面上,只有君臣关系,没有其他复杂的纽带。这意味着对于李渊来说,无论他的儿子们如何相互关系,对于他而言,他们都是敌手。而且,他也清楚,如果不能顺从地让出位置,即使能获得“文王之明”的美誉,但他的手下那些谋士和将领也不会轻易放过这个机会。他知道他们会说:“如果我们能够消除亲如手足的人,那么何况是父子呢?”
当然,还有一个关键点需要考虑——即便能宽恕别人,但身边的大量忠心耿耿、素来以勇闻名的手下军队又怎么办?他们会怎么看待这场政变?因此,当面对由此产生的局势时,退位后的太上皇自然只能叹息,不得不接受现实。
至于说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生孩子”,这是片面的评价。如果细究,这个描述并非完全准确。当时已然退位为太上皇,并且看到自己的儿子成为了一代明君治理大唐国度繁荣昌盛,这本身就已经足够满足了他的一切愿望。但另一方面,由于其长寿与众不同,其余二十二个儿子的诞生时间跨度较广,从627年至630年间陆续降临人间。这段时间里,他可能确实享受着更自由自在、没有政治压力的生活方式,可以更加专注于家庭和个人事务。
总结起来,说“一心只顾生孩子”其实是一种形容当时作为太上皇生活状态的一个侧面描绘,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然无视国家大事或社会风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