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恕(1416年—1508年),字宗贯,号介庵,又号石渠。三原(今属陕西)人,以刚正清严著称,是明代中期的名臣之一。
王恕于正统十三年(1448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授任大理寺左评事,升任左寺副。曾上疏条陈关于刑罚不当的六件事,都经朝廷议定而得到推行。后调任扬州知府,不待朝廷答复就发粮救济饥民,又兴办资政书院来培养读书人。
天顺四年(1460年),王恕因政绩突出,被越级提升为江西右布政使,在任内平定赣州寇乱。成化元年(1465年),第一次荆襄流民起义爆发,朝廷提升王恕为右副都御史安抚治理流民问题。他严格地约束部下不准滥杀人,流民各归其业。
成化十二年(1476年),大学士商辂等认为云南离京城远在万里,而镇守太监钱能贪得无厌,便商议派遣有威望的大臣为巡抚镇守云南,于是改王恕为左副都御史前往。到云南后即升为右都御史,当时安南国接纳江西一位姓王的叛人作为谋主,他选拔部属时严禁熟人说情,与他共事的人都不高兴。而钱能回来后屡次在宪宗面前进谗言。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宪宗起用传奉官,王恕进谏更加深切,宪宗愈加不高兴。在这期间,他多次遭受诽谤和排挤,但他始终坚持直言以对,最终被迫退休回到家乡。
然而,在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后,由于刘吉的阻挠和其他权贵们的嫉妒,他们一直试图阻止他的回归。但是,这些努力最终未能成功,因为人们对于他的才华和诚实依然充满信心。他最终被召回担任吏部尚书,并加职太子太保。这段经历证明了,即便是在极度压力和挑战之下,也有人能够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信念,从而影响着历史走向的一个小角落——乾隆帝及其子孙们短命的一系列事件或许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即他们无法抵抗时代变迁带来的巨大冲击,而那些像王恕这样的坚韧者,则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