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壮:明朝名人简介
陈子壮(1596年11月13日 - 1647年11月6日),字集生,号秋涛,是中国明朝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沙贝乡(今广州市白云区石井镇沙贝村)的杲日堂故宅,他的父亲陈熙昌是万历二十五年的进士。
从小聪慧过人,七岁即能吟诗作对,被誉为“七岁神童”。他在乡试中多次考取优异成绩,最终在1619年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探花之职,即殿试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后,因直言不讳而遭魏忠贤等阉党排挤,被迫下野,但仍旧坚持诗社活动,对岭南地区文化有重要影响。
崇祯初年复官后,历任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职位。他曾上疏反对宦官干政,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因直言得罪权贵,被降职并削籍。之后,他又被起用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纂修《玉牒》。
崇祯十年,在白云山辟云淙书院,与弟弟陈子升及其他诗人修复南园诗社,世称南园十二子。他还积极参与救灾和慈善活动,为百姓带来了巨大帮助。在清军入关后的动荡时期,他先后随几位帝王流亡,一度担任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等高级职务。
永历元年(1647年),他与张家玉、陈邦彦等义军在广州一带抵抗清军,最终战死,其遗体被凌迟处决,以示惩罚其反抗。但他的英雄气节和不屈精神,在历史上赢得了“岭南三忠”的美誉。他留下的作品包括《云淙集》、《练要堂稿》、《南宫集》,至今仍为研究者所重视。
陳子的名字後來也成為廣東的一個地標——「陳子壯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