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即明太祖,自称“天命兴革”,以大破元军、恢复汉室正统为由,建立了新国家。然而,他在位期间却实施了一系列极端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如削弱士族势力、推行土地制度改革等,这些措施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和民不聊生。
朱元璋对手中的权臣进行严格控制,不仅打击异己,还实行了一种叫做“死罪一百二十条”的政策,对可能构成威胁的人进行惩罚。这一政策使得朝廷内部充满恐怖,而外界对于他的统治更是深感畏惧。
明太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并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增设官职,以此来吸纳更多人才,同时也创造出了一批新的官僚阶层。这些官员们通常被分配到地方上去管理行政事务,但他们往往缺乏实际经验,导致地方政府运作效率低下。
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和经济问题,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减免税收、限制人口迁移等。但是,由于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有限,加上过度人口集中导致资源短缺,这些措施并未能有效缓解民众生活困难。
明朝末期,由于连年战争(尤其是抗倭战争)以及内忧外患,国家财政濒临崩溃。同时,腐败现象愈演愈烈,一些贪污腐败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使得整个帝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状态,最终导致了1644年的清军入关,是为“南京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