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康熙一朝,出现了太多的名臣,比如索额图、明珠、李光地、佟国维、张廷玉等。其中,姚启圣就是不得不提的一位。 姚启圣(1624年——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绍兴人,官至福建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太子太保等职务。他是康熙时期的著名家、理论家和军事家,还是大清朝收复的决定性人物。 姚启圣出生于江南的富庶之家,自幼接受正统的封建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姚启圣遍览经史子集,在当地小有盛名。 不过,他的科举考试之路却并不顺畅,直到三十六岁才考中举人入仕为官。紧接着,他又因为性格耿直和桀骜不驯而屡屡得罪上司,开始了极不顺畅的仕途。 1668年,时任香山知县的姚启圣,被上司参奏走私和渎职,朝廷降罪将他革职。就这样,姚启圣才官居县处级就无奈的离职了。回归故里后,姚启圣只得另辟蹊径,走上了一条经商之路。 由于康熙亲政以后坚决推行削藩之策,终于引起了吴三桂等三藩的反叛。 1674年,三藩之乱正式爆发。由于准备充分,叛乱一路势如破竹,占领了几乎满清的半壁江山,康熙帝甚至一度做好了退位的准备。 此时,已经通过经商发迹的姚启圣,抓住这次命运的机会和人生的转机,在危难之时选择报效朝廷,选择拥护康熙平叛。 福建起兵的靖南王耿精忠,他率军一路北上,当攻击到浙江时,姚启圣自发出资招募了当地的数百壮丁抵挡叛军。紧接着,他索性率领这些兵马投靠到负责南下平叛的康亲王门下。 1675年,在姚启圣的积极协助下,康亲王终于平定了福建的耿精忠作乱。经康亲王保荐,姚启圣被康熙帝破格重新起用,任命为福建布政使。 在平定三藩之后,康熙腾出手来解决问题。当时,虽然的郑成功已死,但他的子嗣仍然牢牢占据着岛,以及漳州等福建沿海地区,继续以明朝正统自居。 于是,福建成为了最前线。但是,平定三藩时国力损耗严重,康熙尚未做好武力的准备。为了加强准备,姚启圣开始筹集军费,组织兵马,计划依靠本省之力先行收复福建的全境。 1677年,在姚启圣的努力下,福建驻军通过不断征伐,终于将郑经的势力彻底赶出了福建。闻讯后,康熙帝龙颜大悦,当即擢升有功之臣姚启圣为福建总督。 1678年,不甘心就此认输的郑氏,不断袭扰福建沿海地区,其部将刘国轩还攻陷了漳州的门户海澄,还在此处建立了据点。 作为福建总督,姚启圣立即上书朝廷请求增援,另一方面就地组织兵马进行坚决抵抗。不久,姚启圣终于扭转了战局,虽然没有将刘国轩所部赶离,但也达到了迫使他收缩防守的目的,停留于漳州附近不敢向内地进犯。 1682年,万事齐备的康熙帝决心武力收复。朝廷加封福建总督姚启圣为正一品、领太子太保衔,全权负责的前线指挥,同时任命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统领全部海军收复岛。 1683年,施琅不辱使命,一举攻克了岛,他越过姚启圣直接将胜利的军报呈送至紫禁城。而作为总指挥的姚启圣却晚两天才将军报送抵康熙,直接导致了“收台首功”落入了施琅囊中。 结果,施琅因此被晋封为靖海侯,而其他的诸将也均有封赏。偏偏,负责居中调度和战略统筹的姚启圣却未得任何嘉奖。 此情此景,使得姚启圣比较郁闷,大骂施琅是小人的同时,还对于朝廷有了一些牢骚怨言。据《清史稿》记载,左都御史徐元文据此姚启圣: 秽绩彰闻,孑身戎行,遂冒军功。以虚词为实事,以干没为己赀。 之后,姚启圣因罪被贬。而此时,由于他已将自己的全部家资捐献充作军费,家境变得非常贫困,加之遭此不公正的遭遇,很快就病倒了。 姚启圣病倒后,家中竟然无力救治,眼见病情急剧加重。最后,姚启圣郁郁而终,享年仅仅六十岁。过世后,他简朴的丧事都是由其子借钱才勉强办理。 为国尽忠的姚启圣,在成功收复后,就这样遗憾的走完了自己的人生。真的令人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