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成祖这个称号,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那就是朱棣,但对于明太宗这个称号,或许就有很多人感到好奇,明太宗是谁?好像并没有被广泛传颂。实际上,明太宗最初确实存在,只不过在历史的传承中经历了变迁,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背后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明太宗。事实上,明太宗正是朱棣,他去世后,被赐予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为太宗,其陵寝设于长陵。在查看《明实录》时,并不会看到《成祖实录》,而是直接查阅《太宗实录》中的记载。
既然朱棣的庙号已经确定为明太宗,为何我们却几乎不曾提及,而现在普遍将他称作 明成祖呢?其实,这与朱棣的一个后代——嘉靖皇帝有关。嘉靖皇帝改变了朱棣的庙号,使得他成为今天所知的 明成祖。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这样的变化又有什么缘故?
嘉靖皇帝原本是武宗的堂弟,在武宗无嗣的情况下,他依据兄终弟及继位成为新的君主。然而,尽管他的登基过程有些特殊,但作为一个具有主见的人物,嘉靖并未接受深厚的大臣教育。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主应该独立行使权力,而不是与大臣商议,因此在即位初期爆发了大礼议之争。
这一争论核心围绕着是否允许新君改换父母的问题:杨廷和、毛澄等人的意见认为,如果认定原来的父母为自己的亲生父母,那么他们之间就会由堂兄弟关系转变为兄弟关系。但嘉靀皇帝坚持认同之前的血缘关系,从而产生了矛盾。这场冲突看似是一场家族内部权力斗争,但实际上,是对权力的角逐。如果说嘉靀在这次争执中屈服,那么之后他就无法有效地掌控那些强势的大臣们。而且,即便是在这样的压力下,嘉静也拒绝妥协,因为那意味着失去控制局面的手段。
经过三年激烈斗争,大礼议最终以杨廷和退休告一段落,以此宣告了新君的地位稳固。此外,在1524年的7月份以及9月份,还进行了一系列仪式性的更名,以巩固其地位和影响力,如尊奉前任王朝之主,并给予自己更多荣誉头衔。
这些举措还不足以满足他的野心,由于世系发生变化,以及为了确保自己的合法性立场,不久之后(1538年), 嘉靖十七年九月的时候,又进一步修改了谥号,将“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赋予自己,同时更改上级庙號为“成祖”。这样一来,就要求那个早已建立的事实上的最高领导者——朱棣,也必须适应这一新的命名体系,从此以后,他就成了历史上的 明成祖,而不是再被称呼为 明太宗。从那时候起,一直到今日,我们习惯于用 “清风常来过” 来形容这种深远意义上的改变,它如同风一样悄然无声,却能够彻底改变人们对过去事迹的一切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