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拆除的小巧外城西南角楼,它只有12个箭孔。我们乘坐列车即将进入北京站时,总可以从左侧车窗看到窗外城墙上那座雄伟的曲尺形箭楼,这就是北京内外城八个角楼中唯一存留至今的内城东南角楼。如果在一百多年前,登上这座角楼向城外看,可以看到宽阔的护城河和通惠河,以及繁忙的东便门漕运码头,这里还是整个北京城市水系的出口。向城内看,还是水,一条弯曲的小河将几个清澈的“泡子”串联起来,像一条翡翠项链,北京人称之为“泡子河”。说起角楼,人们总会想起故宫城墙那四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它结构奇异和谐美观,是中国古建筑的极品代表作之一。
其实明清时代的北京内、外城角,还有八座不同风格的角楼。它们不但有装饰作用,还驻有军队,以备随时防御来犯之敌,因此都被设计成为箭楼。其中尤以紫禁城正面的内城西南、东南两个角樓,为规模最大。大通桥畔曾是明清两代最重要的一些漕运码头,其中包括大通桥畔漕运码头。这两张照片摄于东便门外的大通桥码头,据说是一位名叫查尔德的德国摄影师拍摄的,其具体年代可能是1875~1878年。
漕运是元、明、清三代最重要官办经济活动,也是将富庶南方田赋集中到首都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古代,水运是最低成本效率最高的一个交通方式。大通桥也就成为漕粮从东便门进京的一部分路线。此处还有一座闸门,即所谓“头闸”,建于康熙年间,其作用是在控制通惠河上游水位。此地还有许多官方仓库,如储济仓,在这里转运货物。
由于人口激增和城市建设,大量的人口迁移改变了老旧环境,不仅如此,由于几十年的时间,在1965年开始的地铁一号线建设中,被迫拆除了一段长达数千米的大片护 城墙与沟渠,从而使得这个历史悠久的地方面目全非。而且在1966年的工程中,大通桥亦被平毁了。不过,有幸的是,上世纪末抢救下来的前三门城墙残迹,被开辟为公园,并经过整治后的通惠河,在不远处倒映出独特景色,让人们回忆起当年的美丽景色。
此刻,我们能够通过一些珍贵图片了解这些往事,那些图像是1913年拍摄于此地,当时这里仍然保留着元代及后续各朝期望保护并修缮成型的情景,但已经有些许变化。在那些日子里,这里曾经是一个非常安静幽静的地方,是居民放松身心去处。而现在,我们只剩下一些记载和遗迹来勾勒出过去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情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