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侯方域,是明朝末年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襄并称的“海内名士争与之交”的“四公子”之一。孔尚任的《桃花扇》广为人知地描绘了我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故事。我自己写的《李姬传》也详细展现了李香君坚持正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
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重要贡献,那就是在《壮悔堂文集》中总结出了明末乃至整个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周期性规律。这一规律可以被称为“良民淘汰制”。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税收增加、兵力加强、刑罚严厉和劳役繁重等因素叠加,以及官吏侵渔和豪强兼并百姓,使得富裕的人们纷纷逃入学校或通过金钱获得特权,以避免苛捐杂税。若十个人中有一个人逃避,则剩下的九人需承担该逃避者应负担的一份额度,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社会底层百姓无法生存,只能选择成为游民或投靠权势者,从而形成了一个不断循环的大乱局面。
与此同时,“良民淘汰制”必然伴随着“良官淘汰制”,这两个相互作用现象是封建集权制度不可避免的结果。然而,在顺治八年,我参加河南乡试成功中副榜,这一举动引起了一些人的批评,其中梁启超认为我的晚节没有保持好,而陈寅恪则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这一行为,并指出我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参加科举考试。
尽管如此,我仍旧致力于文学创作,完成了《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这些作品反映出我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在商丘老家三十五岁时,我恐怕除了沉思研究外,再无他事可做,因此参加乡试可能仅仅是一个必要条件,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环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