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朝覆灭书愤与时变之谜(图)

0

在古老的华夏文脉中,诗书之尊被奉为至宝。黄庭坚曾言:“人不读书,肤浅无聊,面目可憎也。”韩愈则在《进学解》中自述其对知识的渴望和苦行:“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反差——明朝灭亡,这一伟大帝国最终因多种原因而崩溃。在这过程中,不乏那些对读书人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情况。

朱元璋,即明太祖,他并没有像秦始皇那样烧毁文献,但他却有着自己的治国方式。他认为,只要能够掌握四书五经,那么士人就能成为他的忠实工具。八股取士制度便是这样的产物,它限制了思想的自由,使得文学创作变得僵化,不再有新的发展空间。

清初粤人廖燕曾评论说:“吾以为明太祖以制艺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矣,其欲愚天下之心一也。”这意味着朱元璋虽然没有直接烧毁文献,但他的制度同样限制了人们的心智活动,让人们只关注传统文化,而忽视了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性。

正如孟子所言,“民为贵”,但在朱元璋眼里,这样的观点是不被容忍的。他将孟子的这些理念斥为“土芥寇雠”,甚至怀疑孟子是在煽动叛乱。这表明,他对于任何可能威胁到自己权力的思想都持有强烈敌意。

因此,可以说,无论是通过焚书还是通过控制教育体系,都存在一种共同的情感——愤慨。但这种愤慨背后隐藏的是权力斗争、社会变化以及个人信仰与国家利益之间不断摇摆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能够从古代历史中学到东西,为我们的未来提供启示和警示。

标签: 商朝军事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