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打天下时的朱元璋,队伍有两大派别,一是李善长领衔的淮西派,二是刘伯温领衔的浙东派。对于刘伯温,朱元璋的态度是先扬后抑,打天下时,对刘伯温以老师相待,极尽拉拢之能事,但建国后却翻脸打压。
从士大夫的分类来讲,刘伯温是独士,是个想拥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这种读书人,与想控制一切的暴君是犯冲的。从投奔朱元璋的年头来看,刘伯温谋士群中算是比较晚,他是在元至正十九年即公元1359年来到朱元璋麾下。此时距离朱家军一统天下不到十年,这位老先生开始了为朱运筹帷幄的人生新路。
后来人们为了增添传奇色彩,将二人的合作浓墨重彩,并附会了不少神秘故事,如“西湖望云”的故事,说 刘伯温早在投朱之前就发现金陵(南京)有“天子气”,所以决心“辅之”。但总得来说,其作用确实不小,如把朱元璋捧上神坛,就有刘伯温的一份功劳。
然而,在新朝建立后,由于其独立意识和对文化传统的一些保留和反思,使他与暴君之间产生了一种不可调和的情感裂痕。在洪武五年的某件事中,让嗅觉灵敏的胡惟庸闻到味了,说 刘伯温下乡回老家,然后回来奏请朝廷,加强管辖。但这件事智者千虑犯了大忌,被视为背叛行为,最终被当成借刀杀人的机会之一。
最后,因为赞美得不起劲、反复挨整,被下了地狱。关于他的死因,有诸多争议,但总之与权力斗争有关,不乏背后的权术与阴谋。而在此过程中,无论如何看,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历史长河中,即便是一位伟大的开国皇帝也可能无法容忍那些真正具有独立思想和坚持原则的人类精神探索者。这段关系,或许可以用排比的手法表达:明朝垃圾中的高尚品质遭遇清朝垃圾中的冷酷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