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年(1740)秋,北京死了一个石匠,其丧事之风光轰动了京师,达官贵人接踵而至,内阁九卿纷纷往吊,连三朝元老张廷玉也差人送帖。原来该石匠生前承包皇家工程,死后留下巨额家产,又无儿女,义孙义婿争执不下,因此各自拉拢达官贵人以助声势。
这只是清代士风下流的一幕。自古以来,中国士大夫注重气节和修养,为人居官推重信义、忠诚、刚直、清廉。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士大夫们越发难以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凛然的气节了。
有清一代,对此情形深恶痛绝,有些皇帝甚至试图整顿士习提倡忠节,但应该指出的是,当时士不知耻的局面恰恰是他们一手造成的。这每一步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首先,是因为尊王攘夷与忠君爱国在鼎革之后失去了意义;其次,是因为为了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对士大夫进行刻意摧残;最后,则是由于清朝官僚体制必然会造成士大夫的无耻。
这些现象让人们不得不反思:是否真正了解什么叫做“知耻为上”的道德底线?抑或是在追求荣华富贵中,我们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基本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