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清朝的士不知耻原来他们早就知道了关键是不知道怎么用

0

乾隆五年秋,北京死了一位石匠,其丧事风光轰动京师,达官贵人接踵而至,内阁九卿纷纷往吊,连三朝元老张廷玉也差人送帖。这位石匠生前承包皇家工程死后留下巨额家产,无儿女义孙义婿争执不下各自拉拢达官贵人以助声势前去祭吊的官员按品级分获500—2000两的酬谢众官僚自然趋之若鹜詹事府詹事陈浩竟流连忘返在丧家陪吊数天乾隆帝闻讯为之大怒痛斥身为大臣而向出身微贱之人俯首跪拜九卿纵不自爱其如国体何

这只是清代士风下流的一幕。自古以来中国士大夫注重气节和修养为人居官推重信义忠诚刚直清廉。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士大夫们越发难以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凛然的气节了士风下流成了封建社会晚期的严重问题有清一代官方僚士大夫们大多没有思想没有节操为追求荣华富贵不惜奴颜婢膝丑态毕现

嘉庆初洪亮吉曾经指出“士大夫渐不顾廉耻”《清史稿》卷356洪亮吉传中华书局1977年后来龚自珍更明确地将之概括为“士不知耻”《明良论二》见《龚自珍全集》第31页中华书局1975年

清朝皇帝对此似乎也深恶痛绝试图整顿士习提倡忠节希望士大夫能“人各自爱”。但应该指出的是当时士不知耻的局面恰恰是他们一手造成的甚至可以说某些方面还是他们所希望的 清朝士风下流每一步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首先 清朝入主中原使 士 大 夫 信 仰 体 系 中 的 一 部 分 与 明 王 朝 一 同 崩溃 了。尊王攘夷、忠君爱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但是鼎革之际 出 家、君 主 者 得 到 了 荣 华 富 贵 忠 君 爱 国 者 却 颠 沛 流 离 死 无 葬 身 之 地 这 颇 令 士 大 夫 痛 苦 和 迷 惘。

其次 清 朝 统 治者 为 确 立 起 至 高 无 上 的 帝 王 权 威,对 士 大 夫 的 独 立 人 格 进 行 刺激摧毁。其手段有二:其一,以 清除 朋党、立社 为 借 办口,以 等 形 式,对 文 人 士 大 复 打 压; 手 段 之 二 是 以 犬 马 待 臣 下 命 其 剪 发 易 衣 让 其 “ 朝 见 长 跪 , 暖 见 长 跪”, “ 主 上 之 遇 大 臣 如 遇 犬 马 , 彼 将 犬 马 自 为 也”

最后 清 朝 官 僚 体 制 必 然 会 成 就 士 大 夫 的 无 耻。这 一 体 制 主 要 有 三 特 点:一 是臣 子 赏 罚 升 迁 由 帝 王 决 定 下 级 的 赏 罗 升 迁 由 上 级 决 定 所 以 能否 获 得 帝 王 和 上 司 好 感 就 成 了 能否 做 好 官 的 关 键。而 帝 王、上司又多刚愎自用喜谀恶刚,为此,壹些有的“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有的“甘言媚词作妇人之状”,有的不顾年事已高向权臣执门生礼甚至有人与上司仆役称兄道弟种种丑态不一而足。

本文通过对历史事件分析表明,在封建末期尤其是在满族统治下的中国,当时出现了一种极端无耻的心理状态,即人们为了个人利益,不顾道德底线,这种现象正是在一种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些原本应该维护国家秩序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人变成了只追求个人的利益,而忽视国家民族的大计,这就是所谓的事知行合一,是一种极端无知且无行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完全失去了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行为准则,比如诚实守信等,并最终演化成了一群仅仅为了金钱利益做任何事情的人,也就是所谓的事知行合非,有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白手起家"或者说从零到英雄,但是这种情况在那个时代更多的是因为腐败和权力斗争导致很多人才被迫走上了这条道路,从而造成了整个社会道德观念的大倒退。

标签: 商朝军事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