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历史人物的笑容死不能比拟其快乐

0

在古籍《晏子春秋》中,记载了一则关于齐景公的故事。景公在牛山游玩时,北望其国城而流泪说:“何必滂沱而去此而死?”他的臣子艾孔和梁丘都跟着他哭泣,而晏子却独自笑着。景公问他为什么不哭,晏子回答说:“如果有贤能的人守护国家,那么太公、桓公就能常守;如果有勇士守护,那么庄公、灵公也能常守。但是君主您将要频繁更换,每次都离去,最终流泪的是您自己,这是不仁慈的行为。”

晏子的这番话让人深思。如果没有死亡,它们所享受的快乐会是什么样子?根据《左传》,齐景公曾问晏子这个问题,晏子回答说:“从前,如果没有死亡,现在的快乐就是古代人的快乐了,您作为王朝之主,又能得到什么呢?”

历史上许多君王都是因为害怕死而不断地求长生。他们求天求地,不惜一切代价炼丹采药寻找永生。但生活艰难的人对死亡往往不感到恐惧,因为生活给他们带来的痛苦比死亡更为严重。

文学作品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比如毕飞宇的小说《青衣》中的筱燕秋,她虽然已经年老体弱,但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不愿意退出舞台。这反映了中国女性特有的韧性和不甘心于生命结束的悲剧气氛。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那些不能接受衰老与死亡的人们,他们从少年到壮年,再到老年,都无法接受自然规律,他们总想占尽少年时光和空气。

李国文在晚年的某一刻,也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他认为人们应该尊敬年龄、资历以及过去的成就,而不是强迫自己或他人承担无法达到的文学标准。他还提到了那些老先生眼里迸出邪光的一幕,这些描述透露出一种对于生命有限性的理解和认可。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历史上的君王还是现代社会中的普通人,在面对生命终结这一不可避免的事实时,都会有一种复杂的情感反应,从悲伤到挣扎,从执着到放手。这些情感反映了人类对生命意义的一种探索,以及我们如何在面临最终命运时找到自己的位置。

标签: 商朝军事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