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2年的春节,胡伟武没有放假,而是带着成立不到一年的龙芯课题组投入到实验室的中央处理器(CPU)的物理设计中。他们的目标是“做出中国第一台不依赖进口CPU的计算机”。这一年被命名为农历马年,他们在宿舍门口贴上了春联:“辞旧岁狗剩横空出世,迎新春龙芯马到成功。” “狗剩”是龙芯1号早期名字Godson的中文名。
2002年8月10日清晨,在欢呼声中,中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诞生了。随后,三轮“试错”和迭代成为推动国产CPU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010年4月,经过十年的核心技术积累,为将龙芯处理器产业化,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政府共同牵头出资成立了龙芯中科。胡伟武现任研究员、董事长。他解释说,“第一件事情是把我们所做的科研成果转化出来,把实验室样品做成产品;第二件事情就是把这些产品拿到市场上去试试看。”
经过三轮“试错”,从2010年至2020年,每一轮都有新的进展。在这期间,一方面解决了用户的问题,并不断完善平台;另一方面也逐步提高了市场接受度。在第三轮,“试错”的速度会加快,以期在2022年前后达到与国际主流相差不大的水平。
胡伟武强调,“坚持自力更生,我国核心技术产业才能‘上楼’,不受制于人。”他相信,将来 dragon chip 将会稳定地达到几百万片/年的销售量,这时候就可以走向开放市场。
除了研制dragon chip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目标,那就是建立自己的信息技术生态体系,即成为IT产业体系的第三极。这意味着要自己开发操作系统,并维护基础版更新,同时确保下游企业基于基础版进行产品化和应用实现兼容性。此举旨在形成一个独立于Wintel(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和英特尔CPU)和AA(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和ARM CPU)体系之外的大型信息技术生态体系。
目前已经有一些合作伙伴发布了一批基于 dragonchip 的最新产品,如联想、中科曙光、浪潮信息等公司,都发布了基于 dragonchip 3A4000/3B4000 的桌面计算机、笔记本、一体机、服务器等多种设备。此外,还有数百家合作伙伴正在开发数百款解决方案。
总结来说,对于胡伟武而言,“做通用CPU,就要走市场带技术路子——就像航天产业一样,从零开始,从政府到机构不断提供市场驱动力。”他认为,只有坚持“为人民做 dragon chip”,利润才会自然而然地跟上。他对未来的预测是不久之后,当 dragon chip 技术达到了国际水平时,它们将变得非常具有竞争力,而且能够为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赵广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