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朝末年,东南沿海的盐业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泰州兴化白驹场,是一个小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撑船运盐为生。张士诚出生于这个地方,他的三个弟弟也跟随父亲从事同一行业。在那时代,政府为了填补不断扩大的开销和军费支出,大量增发盐引,不断提高盐价,但东南沿海的盐民依然生活困顿。
少年时期的张士诚因其身体健壮、为人仗义而受到当地人的尊敬。他不仅参与了官府运输工作,还私下进行贩卖私盐,这种行为虽然违法,但他因为身份低微,只能忍气吞声。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士诚与兄弟们及十七名壮汉密谋起义,他们选择了白驹场附近草堰场作为起义地点。在那里,他们歃血为盟,并袭击了当地恶霸邱义和富户家的粮食仓库,将粮食分给贫苦百姓,然后纵火焚烧房屋。
随后,张士诚被推举为首领,他攻下泰州并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佑”。他的势力迅速扩展到高邮、兴化等地。但是,当元朝廷派遣万户招降他们时,他嫌官位太低,不接受,最终用欺骗手段杀死知府李齐,并偷袭占据高邮。
然而, 张士诚很快遭遇了元至正十四年的百万大军围攻。当时,他感到恐慌却无法投降,因为脱脱铁定要屠城示威。此刻,一纸诏书将脱脱就地解职押往吐蕃半路毒酒赈死,而这股百万大军则四散无主。张士诚乘机击溃敌军并继续扩展其势力。
朱元璋也曾向他传达友好意图,但是张士诚没有回应,最终派兵进攻镇江失败,被迫求和请求每年送五十万石粮食给明军。而朱元璋要求减少到五十万石后,张士誠仍未回应。这次事件标志着他的势力开始衰落。不久之后,其弟弟被俘,并最终饿死在金陵。
尽管如此,張氏家族依然控制着广阔的地盘,从绍兴一直到济宁,从汝宁府一直到濠州,以其辉煌的地产、众多将领以及精英智囊团支持。但是,在盛极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他变得奢侈、高傲,对政治漠不关心。他手下的将帅们更是贪婪无厌,每战必请大量封赏才肯上阵。而这背后的故事,却隐藏着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力量导致了一位曾经强大的领袖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