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恕,字宗贯,号介庵,又号石渠,是三原(今属陕西)人。明代中期名臣,以刚正清严著称,与马文升、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辅佐孝宗朱祐樘实现“弘治中兴”。王恕历仕英宗、代宗、宪宗、孝宗五朝,扬历中外四十余年,其政绩突出,被誉为“始弘治二十年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号为极盛者”。
王恕于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授任大理寺左评事,升任左寺副。他曾上疏条陈关于刑罚不当的六件事,都经朝廷议定而得到推行。此后,他历任扬州知府、江西布政使、河南巡抚等职位。在河南巡抚期间,他平定赣州寇乱,并因功升任左副都御史。
成化元年(1465年),第一次荆襄流民起义爆发,当时的大学士商辂等认为云南离京城远在万里,而镇守太监钱能贪得无厌,便商议派遣有威望的大臣如王恕前往云南作为右都御史进行安抚。这次出征,不仅成功地平定了云南局势,还揭露了钱能的贪腐行为。
在云南期间,由于边境紧急,一度被提升为右都御史,但他坚持要回京述职,最终未能完成他的任务。但是,这次经历也加深了他对政治腐败的认识和反感。
回到京城后,他继续担任重要职务,如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在此期间,他多次直言相劝,对抗权贵宠臣,并且提出了许多改革建议,如减免租税,以及改善官田和民田之间的负担关系等。但他的这些努力并未得到充分重视,有时候甚至遭到宦官们的嫉妒和打压。
尽管如此,王恕依然保持着其清廉和公正的形象。他曾多次上疏直言救孙仁,也曾力主缓解林俊事件中的误解。在一次奏折中,他提出修建一座寺庙需要数百万两银子的开支,这引起了宪宗的一些不满,但这也显示了他对于国家财政状况关注程度高。
随着时间推移,加之不断受到权贵们嫉恨,最终在成化二十二年的某个时候,即1486年的某个时刻,被迫致仕。虽然离开朝堂,但他的声誉却更加巩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更加光辉非凡。当新皇帝孝宗即位后,再度召唤他入宫复出,为吏部尚书服务至死。他的晚年虽然平静,但是对国家及人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永远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