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远的黄梅戏音乐之旅始于山区的童年,他在那儿学会了自弹自唱,甚至还会抓蛇取皮做胡琴。虽然家人反对他从艺,但徐志远还是“被”岳西剧团带到了舞台上。他开始尝试作曲,并很快就写出了受演员欢迎的唱段和歌曲。这份成就让他更加坚定了追求梦想的决心。
21岁时,徐志远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小戏的作曲、配器和指挥工作。在恢复高考后,他再次怀揣着梦想参加了上海音乐学院戏曲作曲进修班竞赛,这是华东地区唯一一个名额,而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入选。师从何占豪、刘如曾教授,他在那里深刻感受到学习氛围的良好,并肩负起为中国音乐发展做出贡献的责任。
毕业后,尽管有留校机会,但徐志远选择回归到岳西,为黄梅戏作曲的事业投身其中。他参与创作了一系列重要作品,如1991年的《红楼梦》,这部作品不仅融合了电声音乐元素,还吸收了一些淮剧特点,以此来展现宝玉的心理活动。此外,1998年的《秋千架》更是推动了黄梅戏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大门,让其在娱乐和喜剧性方面取得显著进步。
除了创作一流的音乐作品,徐志远也是一位学术研究者。他撰写了多篇论文,如《黄梅戏通论》的音乐章节、《试论程长庚对京剧音乐贡献》等,并担任过一些编著项目。在他的看法中,无论是经典还是创新,都应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以及更多地与年轻人沟通。通过不断尝试和创新,不断更新传统艺术,使其具有个性、地方特色,是面对当今挑战的一种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