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期间,一则关于“傅向东团队发现赤霉素信号传导新机制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新闻虽因疫情防控消息淹没,但仍引起了业内的关注。该研究荣登《科学》杂志封面,深化了对植物赤霉素信号传导和氮素响应之间复杂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是傅向东十多年来深耕赤霉素和氮素协同调控水稻生长发育机制的又一重磅成果。
傅向东对遗传学兴趣自高中时期产生,当中学生物课中学习人类ABO血型遗传时,他便对基因产生了浓厚兴趣。选择武汉大学生物系遗传学专业后,他坚持自己的决定,即使有老师劝他考虑热门专业。他在英国留学期间师从尼克哈伯德教授,专注于赤霉素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机理研究。
回国后,尽管条件不佳,但傅向东选择回到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因为那里是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国家队。他希望通过分子育种提高作物产量,并成功克隆直粒穗基因DEP1,将其作为高产机理研究对象。随后,他带领团队找到与植物氮素吸收及利用率密切相关的基因GRF4,并揭示了“绿色”矮秆育种伴随氮肥利用效率降低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傅向东团队找到了赤霉素和氮素协同调控水稻分蘖关键基因NGR5,以及NGR5介导赤霉素信号传导途径调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分子机制。这项工作对于解决我国农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温和随性的领导者,傅向東不仅要求学生们思考,更鼓励他们分享压力。他会说:“做研究就要做NumberOne,不要NumberTwo,更不要Metoo。”他认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避免无用功,同时加强思考能力。至于文本写作,他要求学生必须讲述一个完整故事,以确保文章能被人记住。此外,他也提倡不断尝试、不断总结,而不是轻言放弃,因为“只有走错一步才会走对下一步,如果一开始就知道结果,那是工程不是科研。”
总之,傅向东致力于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为推动农业技术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他的指导下,一批优秀人才逐渐崭露头角,他们将继续前行,在科学探索中寻找新的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