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梵语时代,婆罗门教的神话传说被记录在名为往世书的文献中。这些往世书不仅是婆罗门教神话故事的宝库,也包含了丰富的成语和寓意,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它们如同时间之河中的珍珠,闪耀着智慧与文化的光芒。
印度教在这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佛教的兴起使得婆罗门教的地位受到挑战。为了吸引更多信众,婆罗门开始融合民间信仰,并逐渐形成新宗派,即现在所称的印度教。印度教虽然崇拜多神,但将毗湿奴、湿婆和梵天奉为三大主神,并分裂成毗湿奴教、湿婆教和舍格提教三大宗派,这些宗派深入人心,对印度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往世书共有36部,其中包括18部大往世书和18部小往世书。大往世书如《梵天往世》、《莲花往世》等,是基于史诗体形式,由梵文撰写,它们详述了世界创造、毁灭后的再创造以及各种传说故事。此外,还有帝王谱系和仙人的谱系,被视作古代印度文化的一部分。
其中,《薄伽梵往世》尤其著名,它讲述了毗湿奴十次化身以拯救世界及人类的事迹。每一次循环都由三大神——创造者梵天、保护者毗湿奴和毁灭者湿婆共同主宰,而每个摩奴时代又分四个迦利时代,每个迦利时代持续432万年。这一体系展现了一种宇宙永恒循环与变革的心理模式。
除了吠陀文学与两诗之外,前往西藏还保留着佛法与耆那法之内涵,而后者的影响相对较小。在这浩瀚而复杂的大陆上,不论是哪一位神灵或圣贤,他们都曾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从而铭刻下他们对于这个世界所做出的无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