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远古的时代,胡椒是一种极其珍贵的香料,它不仅被用来调味食物,还有着更高的价值。它曾经是官员工资的一部分,也是赏赐给官兵的一种礼品。在那个年代,胡椒比黄金还要值钱,它们被用来换取宝贵的东西,比如房子、茶叶和其他奢侈品。
《金瓶梅》中的李瓶儿拥有四十斤胡椒,她计划卖掉这些珍贵的香料买房。这段情节让人联想到当时人们对胡椒的渴望以及它代表了爱情和财富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瀛涯胜览》记载了苏门答刺国一百斤胡椶能换取银两,而在明朝政府中,一斤胡椒通常可以折算成10到20两银子,这使得胡椒成为一种比黄金还要稀有的货币。
明朝的时候,甚至出现了使用胡椒作为支付方式的情况,比如朱棣开开心心地用胡椿发工资,因为那时候拿到手软的人可能会去邻居家敲门:“我家有很多肉,我想借点肉吃个烧烤,你行吗?”
那么,为什么古代能够将如此珍贵的事物用于支付呢?原因之一是因为欧洲历史上,长期以来都将蒲式耳袋(装满一定重量或体积货物)作为货币使用。而中国历史上的有关最早记载出自西晋司马彪的《续汉书》,提到了天竺国出产石蜜、黑盐和“昧履支”——即现在所说的“蒲式耳”,这正是在印度境内摩伽陀国产出的红色泥土制成的小陶罐,用以存储与计量商品,如粮食、盐类等。
然而,在唐代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中,有关于如何制作并使用蒲式耳里的水果酒,以及在清河县购买房子的故事。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即便是在宋朝写作,但描绘的人民生活状态却反映的是明朝时期的事情。当时,一些商贾因自己的影响力而控制着大量资源,并且通过他们的手里流转着各种稀缺资源,如丝绸、玉器等。
至于郑和下西洋,那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大航海探险,他带回来的主要商品包括大量的大批量生产出来并且价格低廉的生态可持续产品,而不是像后世传说中的无数黄金白银或者宝石珠宝。他带回来的这些货物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市场,为国家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并帮助维持了一段时间内国家经济繁荣。而这种由外部贸易获得的大规模财富输入,让人们开始思考关于什么是真正重要,以及如何平衡国内需求与国际贸易关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