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各个王朝都有着统一四夷的大志。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即位后,便派遣使者到日本,希望他们来朝贡,并要求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当使者抵达日本时,却遭到了残酷的对待——被砍头。
这次事件激怒了朱元璋,他决定出兵征服日本。但是,在他发出威胁之前,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已经写了一封回信。这封信既不卑也不亢,它表面上给予了“天朝”面子,但实际上则暗含强硬态度。
那么,为何小小岛国敢于杀死大明使臣?这与两场历史巨变有关:南宋灭亡和蒙古入侵。南宋灭亡前,中国是日本的榜样;而在蒙古入侵期间,尽管忽必烈下令两次远征、日本却因台风摧毁了船队而成功抵御。此后,这些经历增强了日本对于战胜中国的自信。
尽管百年后的汉人复国成功,但在朱元璋看来,大明相比于南宋已经失去了正统的地位。在他的眼里,只不过是一个“国王无道民为贼”的小丑。而且,从战略角度来看,大明虽然力量雄厚,但从未有过征服海上岛国的记录,因此怀良亲王认为大明皇帝不敢做那些远征军都做不到的事。
果然如此,尽管Japan多次不敬,大明仍然只是说大话,而没有轻举妄动。不知他是因为忌惮Japanese “神风”,害怕重蹈覆辙,或是韬光养晦,更无后续行动。大致可见,这场纠纷最终以一种微妙的心理平衡告终—我不打你,你也别惹我。大明时期,即便力量悬殊—大 明国力高出Japanese几筹—但从气势上已呈均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