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些士大夫虽然对孔孟之道了如指掌,心中充满报效国家的热忱,但他们却常常因头脑僵化、教条化和片面性而导致简单化处理复杂问题。这种做法虽出自一片好意,却往往使国家错失更好的解决方案,给人民带来严重的危害。明朝处理俺答求贡的前后经过,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俺答求贡失败
俺答汗是明朝中后期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他东征西讨、战功显赫,逐渐成为了蒙古右翼三万户实际上的盟主。在明朝建立之后,元帝北逃以来,明朝与北方蒙古族之间的关系一直不稳定,一时战一时和。南北方正常贸易交流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单一原始畜牧业使得靠此为生的蒙古族人民陷于极端困境,再加上生齿日繁,用度日增,手工业极不发达,他们必须依赖汉地物资生活。在当时,要想得到汉地物资,只有两种途径。一是贡市贸易,这是一种和平方式;另一种就是抢掠。在北元朝廷瓦解之后,蒙古人早已丧失了进取中原的心愿,他们对汉地唯一期盼就是得到那里的物资。
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通贡还是打仗,都只是获取物资的手段,不论哪种成本低而收获高,就用哪种方法。这就导致了很多怪事发生,比如俺答派使者石天爵“款大同塞”,正式向明廷提出通贡请求,但最终被拒绝。
嘉靖二十年秋(1541),俺答汗派使者石天爵“款大同塞”,正式向明廷提出通贡请求。然而,这个请求遭到了拒绝,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每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这不仅损害了双方关系,还引发了一系列战争,最终导致了庚戌之变,在这场变乱中,大批民众流离失所,而俺答也未能实现其最初提出的要求。
杨继盛反对开马市
杨继盛作为兵部员外郎,上书反对开马市,他认为开马市将会伤害农业生产,对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他提出了十个理由说明为什么不能开马市,但是他的意见被皇帝驳回,被下狱打了一顿,并被貶为狄道典史。这表面看似是一个忠臣反对奸臣支持的事情,但实际上,它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那就是在处理重大政策问题时,由于各种利益冲突和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即便是在最高领导层内部,也可能存在不同的声音和立场。
最终,《宣府折》中的建议得到了采纳,从此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直到隆庆四年(1570)九月,把汉那吉投奔到清军,使得双方有机会重新审视彼此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把汉那吉的事故找到了一线希望,最终实现了解决纷争的一切条件。但遗憾的是,这次机会没有被珍惜,而是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又因为各种原因而白白浪费掉了。而这些悲剧性的事件正是由于那些原本应该站在理智与智慧一边的人们,却因为偏见、成见以及短视而让历史走上了错误轨迹。这一切都是由那些曾经以为自己拥有正确答案的人们造成的一系列错误选择所致。而我们今天从这些历史事件中学到的教训,是要警醒自己,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不要让自己的偏见成为阻碍发展、破坏和平的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