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时期,国本之争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僵持,最终以明仁宗的妥协收尾。这场争论围绕着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一直是朝中大臣们持续讨论的话题。朱常洛和朱常洵两位太子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派系,各有支持者。在这个过程中,有流言传出,说神宗与郑贵妃曾到大高玄殿祷神盟誓,将立朱常洵为太子,这不仅违背了祖制和封建礼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危机。
随着这则流言传开,朝臣们纷纷建议尽早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以破除这些流言。大臣们写下成百上千份奏折,无不是指责后宫干政,并且矛头直接指向郑贵妃。此外,他们还提及过去其他皇帝被立为太子的例子,如英宗两岁、孝宗六岁,都希望能用此来证明应该早日册立皇长子的合法性。
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快速解决。王恭妃未受封,而郑贵妃即被封为皇贵妃,这让那些怀疑重重的大臣感到不安,他们担心万历要废长立幼。最终,大部分大臣都拥护东宫,即朱常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此事就放弃了抗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臣们继续要求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并于万历十八年集体请求。但无论如何,明神宗都不愿意把自己不喜欢的女人生的儿子作为合法继承人,因此他不断推迟举行这次仪式。
此外,当首辅申时行提出动工准备时,被明神宗以不准奏扰为由罚禄三月。而当申时行再次表达自己的观点后,他遭到了批评,最终辞职返家。这种情况激化了对宦官行为和隐私的问题,使得更多的人开始公开讨论这些敏感话题,不畏惧责任。
最终,在万历二十一年的一月二十二日,大学士王锡爵密奏意见,对此 明神宗下手札表示:“”将三个儿子的身份一并提升至王爵,以便之后择善者做储君。不过,由于这一决定可能会质疑之前所做选择的大正统性,它激起了一场新的风波,最终导致这一计划被搁置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