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国本之争的反复事件过程
朝臣拥护太子,流言四起
在万历十四年(1586年),首辅申时行上疏,强烈主张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然而,明神宗偏心于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不愿意让自己的宠儿成为继承人。他推脱说朱常洛年龄尚小,还未成器,而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大臣们对此极度不满,他们纷纷上书提醒明神宗按照祖制和封建礼制来决定皇储问题。他们指出,如果不立长君,则后宫干政将不可避免,这样会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但明神宗却置之不理,只顾沉迷于六宫佳丽之间。
怠政与压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臣们对明神宗的怠政越来越愤怒,他们开始集体要求册立朱常洛为太子,并且在万历十八年(1590年)向明神宗施加了巨大的压力。然而,明神宗仍然拖延,不断推迟举行册封仪式。
此间,有多位大臣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到处罚,其中包括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吏部员外郎沈璟等人,他们都因坚持立储顺序而被贬官或降职。这一系列事件使得朝廷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裂。
三王并封之议
最终,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大学士王锡爵提出“三王并封”计划,即将三个兄弟——朱常洛、朱常洵和朱常浩——同时封王,以后再择其中善者为太子。这一提议激起了众人的强烈反对,因为它直接挑战了传统的继承制度和嫡长规矩。
经过一番波折,最终这次方案也被迫放弃。此事虽然没有解决国本之争的问题,但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上的混乱与不安,以及权力斗争中的个人野心与政治利益博弈。在这一系列冲突中,没有一个方面能够完全占据高地,每个参与者都不得不面临各种形式的人身攻击和政治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