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桢(1547-1626),字本宁,湖北京山人。21岁时于穆宗隆庆二年(1568)进士。父子皆为进士,其父李淑字师孟,号五华山人,颇有文才,曾任浙江佥事、河南左参议、广西右布政使。
李维桢生平历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五任皇帝。他在翰林院担任庶吉士后,被授予编修之职。在万历朝,他参与修纂《穆宗实录》,晋升为修撰。此后,他出任陕西右参议,再升提学副使,又先后担任浙江和山西按察使,以及布政使和河西兵备督理。在京外做官近三十年。
天启初年(公元1621),以布政使之职居家赋闲。70余岁时,因朝廷需要老旧臣,便召他为南京太仆卿,并改为太常卿。董其昌再次向皇上推荐他,为礼部右侍郎,并在三个月后晋升至南京礼部尚书。他因修史得以重新起用并晋官,是个博闻多才的人物。
他的诗歌各体兼备,以七言古诗和律诗著称,每天都有人前往请教他的作品。他撰写的碑文及题辞几乎遍及海内,对晚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明史》称他负重名垂四十年,其传世作品如《大泌山房集》等,在《四库全书》中留存。
尤值一提的是,他对商人的态度开放且不分等级,这在当时是罕见的表现。这也反映出他对社会变化有着开明的认识,而这也是晚明时代的一个特点,即重商思潮开始形成。
注:云杜和南新市均为汉时京山旧称,可见李维桢对家乡深厚的情感。而“惟楚有材”一词,最早出现在元代方回的桐江续集中,但王世贞将其变成“惟楚有材”,成为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用来赞美那些具有卓越才能的人,如湖北地区的人们,他们虽然没有权力,但却能在文化艺术方面发挥巨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