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长沙天心阁古城墙上发现了一块明朝洪武年间的窑砖,这块窑砖睡在长沙天心阁古城墙东南角600多年,但一直以来因为普普通通而并不引起游人注意。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专业委员会理事冯建平7日考证,这是明朝洪武年间的一块窑砖,目前在天心阁250余米古城墙上仅发现这一块。其余窑砖多为清朝咸丰年间留下来的窑砖。
这块窑砖从明朝洪武年间到现在,见证了长沙600多年历史。冯建平介绍,天心阁下的一段古城墙已定格为长沙古城墙的唯一遗存实物。古城墙全长共251米,高为13.4米,顶面宽为6.1米,其长度大约为古代长沙城墙全长的三十五分之一。
保存了600多年的明朝青色窑砖还完好无缺,实属不易。“这一段城墙差点被全部毁掉,是因为有一帮文人阻扰,才有今天的存在。”冯建平说,这是长沙历史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
明代以前,长沙的城墙均为土筑,但到明初已年久失修、毁坏不堪。在1372年的洪武五年中,对于这些土筑城市进行了全面改造。这一年,由守御指挥使邱广带领着对土城市防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缮工作,将土城市防更换成了使用石头和石灰制成的大型建筑材料。这一决定后来影响到了整个地区,并且对于现代研究来说是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它展示了当时人们对于质量控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如何严格执行的情况。
这部分工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确规划和执行,比如将每个圆形或方形的地磅(即现在说的“碗”)标记在某些特定的位置,以便可以识别出哪些具体的人员负责制作那些特定的建筑材料。此外,还包括刻录日期以便能够追踪时间上的进程以及与何时完成相应任务有关的人员信息。
因此,当我们今天看到这些早期工匠留下的痕迹,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们对美学、技术、社会责任等方面所持有的深刻认识,以及他们为了创造出更加坚固耐用的结构而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