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长沙天心阁古城墙上意外发现了一块明朝洪武年间的窑砖,这块窑砖上刻有负责制造官员的名字。这种情况在今天看来,或许不起眼,但对于明朝人来说,“豆腐渣”工程的危害他们已经有了深刻认识。
这块青色窑砖睡在长沙天心阁古城墙东南角,沉默地见证了600多年的历史。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专业委员会理事冯建平考证,这是明朝洪武年间的一块窑砖,目前在天心阁250余米古城墙上仅发现这一块。其余的窑砖多为清朝咸丰年间留下来的。
保存了600多年的明朝青色窑砖完好无缺,实属不易。“这一段城墙差点被全部毁掉,是因为有一帮文人阻扰,才有今天的存在。”冯建平说,这是长沙历史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
这些明代以前,在长沙的城墙均为土筑,但到明初已年久失修、毁坏不堪。在洪武五年间(1372年),才展开了大规模的城垣修缮工作。这一年,由于将土城墙更换为窑砆城市时留下的遗迹,现在唯一留下的这块窑砆正好是那一时期的事物证明。
为什么古城墙上的窑砆刻上了年份和制作者呢?冯建平解释说,这些都是作为城墙材料官衙印记,即官衙和责任制。当时谁建谁负责,可以一眼看出质量如何。而且,如果能找到或更早前的这样的篱笼,有奖励可得。今天,在古城围栏上所能见到的篱笼,大部分都是清朝烧制出来的。但如果市民和游客能够在天心阁中发现在这里发现一些与之相关联的话,那么可以直接与管理处联系,最先提供信息者会得到奖励。
此外,对于这些关于长沙古老城市壁垒演变历程的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一下。在隋唐时期里,它们西侧位于湘江边,而东侧则位于今浏阳桥至天心阁之间;南面靠近今南门口;北面则绕过潮宗街及营盘路区域。此后宋代以后的格局更加稳固,并最终确定范围,从南部延伸至今之白马井路而从北部抵达今日之湘春路,同时由龙伏山陪伴并与湘江相接触,以及西侧依托于今日之湘潭大学校区界限内而结束。
随着时间流逝,在1852年的太平军攻打之后以及咸丰、同治两位皇帝统治期间进行几次维护改造后,再度经历光绪时代后,其价值逐渐被人们遗忘。而进入20世纪初期,一些现代化社会进程推动下,为了扩张城市空间和促进商业繁荣等目的,不断拆除部分残存壁垒直到1924年的行动开始实施。不过就在拆除工作即将完成前,只剩下了一小段未被拆除的大片:那就是现存的地标性建筑——天心阁及其附近的小段围栏。这片围栏成为了保护者们坚守的地方,因为它代表着过去但也承载着未来希望,因此对其进行了保护免遭进一步破坏。而这个决定可以追溯到当地名士曹典球先生,他主张保留这座重要文化遗产,并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证明他的观点,最终成功阻止政府计划中的拆迟,并使得这片围栏得以保存下来成为我们今天仰望的一个珍贵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