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入研读了《明太祖实录》,这部史料记载,洪武七年农历八月,朱元璋颁布了一系列旨意,以确保全国贫民能够获得住所。据书中第92卷记载,他命令南京官员在空闲土地上建设260间瓦房,为无家可归的南京居民提供安居之地。此后仅一个月时间,朱元璋又下达了另一道圣旨,对宋朝遗留的居养院进行翻修和扩建,使得上海的流民也能享受到温暖的庇护。
北宋时期,在首都开封设立了四所名为“福田院”的慈善设施,每个福田院拥有一百多间住房。这些设施不仅免费提供住宿,还供应三餐给所有资格入住的人士,无论他们居住时间长短,都享有免费服务。在南宋时期,这些慈善设施虽然减少,但仍存在并且功能更加明确,如安济坊负责医疗救助、漏泽园负责处理无人认领尸体,而居养院则继续致力于提供住房保障,帮助遭受自然灾害或无家可归者。
然而,最值得称赞的是明朝初年的做法。明太祖朱元璋作为小农出身,对穷人的生活状态有着切身体会。他执掌大权后,便要求他的官员们必须确保全国所有饿肚子的都能填饱肚子,以及没有屋顶覆盖的人都能拥有自己的住宅。这一理想主义精神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明太祖实录》中提到,洪武七年农历八月底,朱元璋再次下令中央各级官员,要调查全国各地那些没有衣穿食吃、没有依靠的地方,并将衣物和粮食分发给他们;对于那些失去家的孤儿寡妇,则应及时安排房屋。这种全面的社会救济措施,不仅限于试点地区,而是要求全国范围内实施。而当面对这一巨大的任务时,有些地方官员感到困难,但最终还是按照皇帝的心愿执行,因为正如朱元璋所言:“你们担任辅佐相国之职,当尽体朕心,不宜使天下有一夫之不获。”(《明太祖实录》卷95)
尽管这样的要求极其高昂,但它反映了一个事实:中国历史上,从未有人像朱元璋那样主动推行国家层面的户籍管理和社会福利政策来帮助穷人找到稳定的居所。因此,他成为了唯一一次逼迫手下的官员在全中国范围内为贫民盖房的大帝。在那个时代,这种理念显得尤为先进而伟大,是对后世的一份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