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跃进:明朝海禁长达200余年,是中国与世界潮流脱节的关键因素。自明初至后期,海禁政策持续不断且全面实施,使得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实行海禁的时代。这一措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且严重的影响,为中国走向自满和落后的道路埋下了伏笔。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放弃了宋元时期对商业相对宽容的态度,而是推行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农抑商政策,并制定了极其严格的户籍制度,以限制人口流动。他的思想强调“经营不成”,因此将海禁作为自己的统治理念。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他将周边国家列为“不征之国”,警告子孙后代不要轻易发动战争,以免无谓消耗国家力量。
朱元璋通过发布多次命令来加强海禁,如洪武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三十年的各个时间点,都曾发布过关于海禁的命令。《明实录》和《国权》记载显示,朱元璋每隔两三年的时间就会重新强化这一规定。
尽管如此,由于人们无法接受这样的生活方式,他们开始秘密出海,这些行为导致私人出航者转而成为盗匪。此外,由于经济上的依赖于朝贡贸易(实际上是买平安),这进一步削弱了国家财政状况,使得利玛窦等外国使团认为这些支付并不反映西方国家对明朝的崇拜,而恰恰表明了由西方到东方的一种“献礼”现象。
在此背景下,随着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兴起,而清晰地看出,在封闭环境中,不了解世界局势,也无法进行更多经济文化交流。正如苏杭地区某些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重农抑商及其他政策限制,其发展受到了阻碍。在历史回顾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重要时刻,一方面它阻止了一部分创新,同时也促使我们认识到开放性对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