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地图:如果不分兵,萨尔浒之战能赢吗?
说到明朝的萨尔浒之战,很多人可能对此并不了解,但对于那些熟悉这段历史的人来说,这场战役无疑充满了诱惑和启示。那么,如果当时的明朝没有采取分兵合击的策略,萨尔浒之战会如何进行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如果明军没有分兵,那么最好的结果是努尔哈赤误认为明军虚实不一,从而提前撤退,而疲惫的明军则无法追击,只能草草收兵。然而,这种情况并非最佳-case,因为即便如此,明军也很可能遭受严重损失,而且这种交换比(伤亡与胜利之间的关系)将会非常糟糕。
其次,要想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弄清楚为什么明军会选择分兵合击。这涉及到 明军装备和战斗特性的问题。在十七世纪时期,由于火器使用率高且机动性不足,因此采用分兵反而成了一个稳妥的选择,以遏制拥有良好机动能力的努尔哈赤部队,并在合并后消灭他们。这是一种常见打法,不仅体现在万历年间的一些重大战役中,比如蔚山会战、平定杨应龙叛乱等,都展示了这种策略的有效性。
然而,即使这样,一些人还是质疑为什么明朝的大臣们不承认真正的问题:那就是战斗力已经退化到了无法取得胜利的地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火器装备问题。当时虽然火器普及,但是质量低下,而且边防部队多年未更换装备。而且,对于火器作战还缺乏训练,这导致了战斗力的严重低落。
事实上,在万历三十七年,即萨尔浒之前十年的情况下,大部分鸟铳都已废坏,而挡板也朽烂掉。这正是大明末年的真相。而更为可怕的是训练水平,也因为长时间没进行大规模演习而严重降低。此前,每隔几年都会有大规模演练,但到了万历后期,此类活动基本停止了。
因此,当九万名参战士卒中的两万新兵参加萨尔浒开幕式时,他们几乎都是无经验者。而米万钟甚至质疑是否还有什么可以依靠的情况。甚至在之后奏折中,有人揭露,即便是精锐边疆部队,也不能熟练运用火器作战,更不要说普通士卒了。而河栋如更直言:“莫说是训练乎?”显示出连领导层都不相信自己的士官能够掌握正确的情报操作手段。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参与萨尔浒战争的大部分士卒,是经过至少十年的荒废与忽视后的乌合之众。不论岳飞孙子武韩信再现江湖,都难以改变这一结果。这些事实反映出了当时皇帝和政府对国防资源忽视的事实,以及文官政治斗争占据主导地位带来的恶果,使得国家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