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一口看完金朝历史颜值与科举之谜 - 人长得丑榜位下降

0

在金朝历史的篇章中,科举考试不仅考验着人才的学识与能力,更是对一代人颜值的一场盛宴。状元之位,被视为登峰造极的荣耀,但这一切似乎并不全凭才华,它还需要一张能让皇帝满意、百姓赞叹的脸庞。太祖朱棣,尽管长相平平,却决心将状元塑造成帝国最美的象征。

自洪武四年首次殿试起,便有了这样的例子:原本拟为状元的郭翀,因貌丑被降为榜眼,而英俊的吴宗伯则因而升至首席。这件事,让历届考生和史家们都惊叹不已。明朝科举,不仅要通过才能层层选拔,还需面对外貌是否符合皇家的审美标准。

唐宋以前,曾有许多残疾或普通相貌的人能够成为状元,如黎逢气质如山野土气中人的形象,或方梦魁右脚跛左眼瞎依然能够取得这一成就。但是在明朝,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太祖朱棣的大力推动下,一名英俊无比者必须成为国家形象的一个活化石。

随着时间流转,每个皇帝在钦点状元时,都会先考虑其颜值。而这样一种风气,使得很多帅哥逆袭成为状元。例如,在建文二年的胡广,他以非凡的帅气取代了初拟为状元王艮;正统年间,则闹出了以貌误取状元的情景,主考官杨士奇甚至想事先确认周旋外貌来初拟候选人,并且因为周瑄和周旋读音相近,而误以为他是询问周瑄,最终导致一个丑陋男子被错过机会而遗憾。

正统四年,当张和被初定为状元时,由于他的眼睛长翳昏花,被明英宗降低等级;弘治十二年,丰熙虽然策论出色却因为跛脚仪容不佳而失去状态,只好把原本第四名但“头大貌伟”、“洁白凝重”的伦文叙提拔到第一位。此类事件不断地发生,其实质就是皇上关注的是形象代言人的问题,而不是纯粹关于学术水平的问题。

因此,上行下效,明朝对于外表优雅者的录取风格也影响到了民间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比如《浓情快史》中的狄仁杰“丰姿俊秀”,《龙凤配再生缘》中的武狀元皇甫少华“貌美”、“秀眼”。这些小说中的美男由于其迷人之处获得了更高的地位,即便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人因为丑陋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事业,如《唐钟馗全传》里的钟馗、《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里的黄巢,他们分别因何故遭遇失败?

总之,在金朝历史上,无论是科举还是民间故事,都有一种普遍认为优秀人才应该兼备才华与颜色的观念,这种文化背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心态与行为,从而构成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又充满争议的话题。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