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朝那些事儿人物介绍颜值与才华的双重考验丑陋不等同于落榜

0

在那个古老而又充满神秘的时代,科举考试不仅考验着一位学子的才华,还有一项不可忽视的标准——颜值。明朝那些事儿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太祖朱元璋极力推崇英俊状元,因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形象应当由最为出众的人物来代表。因此,在洪武四年首次殿试时,原本拟为状元的郭翀因其丑陋外貌被降为榜眼,而英俊的吴宗伯则荣获了这一高贵的地位。这一事件让后世的人们都感到惊讶和困惑。

然而,这种以貌取士的情况并不止于此。在唐宋时期,即使有残疾的大有人在,也未曾有过以貌取人的先例。比如,唐朝宗大历十二年的状元黎逢虽长得土气,却依然能够中举;宋朝淳祐十年的方梦魁尽管右脚跛左眼瞎,却也能登上状元之巅。而且,就连元朝正二年的陈祖仁,他虽然身材矮小,一目失明,但他的相貌也不算丑陋。

太祖朱元璋通过建立八股取士制度、废除宰相制度等措施,展现了他对文化教育改革的决心,并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来确立一种新的价值观。在他的影响下,许多皇帝开始在钦点状元时关注他们的外表。于是,不少帅气的小伙子因为颜值逆袭成为状元,如胡广、周旋和施槃等人。

这种风气甚至影响到了文学作品,让美男狀 元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话题。在小说《浓情快史》里,狄仁杰就是“丰姿俊秀”的美男子;《龙凤配再生缘》中的皇甫少华也是“貌美”、“秀眼”。这样的角色无疑增添了一份戏剧性的色彩。但同时,也存在着另一种情况,那些长相平平或者丑陋的人物却因为才华横溢而获得成功,如钟馗和黄巢,他们因为外表上的缺陷而错失了即将到手的地位。

总之,在明朝科举看待颜值这件事,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问题,它涉及到文化、社会价值观以及个人身份地位的一系列问题。而对于那些想要走上仕途的小伙子来说,无论是才智还是容颜,都是一条通往成功之路上的重要指引。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