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神话故事十篇中,有一则关于晏子的故事。据说,齐景公曾游览牛山,对着自己的国家城流泪不止,感叹道:“何必这样匆匆而去呢?”他的臣子艾孔和梁丘都跟着他哭泣,而晏子却独自笑着。景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如果能让贤者守护,那么太公、桓公就会常在;如果能让勇者守护,那么庄公、灵公也会常在。这是因为君主们不断更换,因此你现在的位置才有可能维持。” 晏子认为景公并非真正悲伤,而是对自己即将面临死亡感到恐惧。
《左传》中也有类似的对话,景公问晏子:“如果没有死亡,该多快乐!”晏子回答说:“那就是古人所享受的欢乐了,你作为国王又能得到什么?从古至今,每位君王都是基于生存的需求来掌权,而不是真正享受生活。”
历史上,大多数国王都非常害怕死,他们求天求地甚至炼丹采药寻找永生。然而,对于生活困苦的人来说,死亡往往是一种解脱。在某些情况下,就像有些人盼望早日退休一样,有些人则害怕退休到得晚。
小说《青衣》中的主人翁筱燕秋,就是一个不肯退出舞台的人物。他因争夺戏剧角色的原因而精神失常,将师傅脸部烫伤,但二十年后仍旧霸占舞台。不愿意退出的是筱燕秋,也是很多女性共有的特质——一种韧性,使她们即使面对失败也不放弃。
鲁迅曾经写道,“可惜有一种人,从幼到壮,不为奇;从壮到老,更有点古怪;从老到死,却更异想天开,要占尽少年的道路,吸尽少年的空气……”李国文也曾愤慨地说,“老,就得承认老,就得服老……明日黄花的东西,不再属于今天,就没有必要既折磨自己,更折磨别人了。”
这世界上最难看的事情,是那些年迈的大先生见女士时眼睛里那种七老八十的光芒,即便是在木然之中也透露出一股邪恶之光。这正如我们平凡人的许多行为,我们总是在追逐一些无意义的事物,以此来逃避我们内心深处无法触及的情感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