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白居易苏东坡是如何买房的:一个宋朝房奴的艰辛生活
在现代社会,房子成为了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尤其是在近年来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有的人在半夜排队买房,有的人手里拿着一大批不肯卖出的房产,还有更多人只能眼睁睁看着价格往上涨而买不起……面对这些现象,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不是只有现代人才会面对如此紧张的房产问题?如果生活在古代,我们还需要为买房发愁吗?
两千九百多年前的一桩地产交易
要了解古代的房地产市场,我们首先要知道古代是否有房屋交易。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房屋交易是最近几十年的新事物,而售楼部、开发商、分期付款、货币购房、按揭等词汇都是最近才出现的。然而,事情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
研究古代房地产多年的专家李开周告诉记者,现在所有的现象在古代也有根据考古实物和历史文献证据,中国西周时就出现了土地交易,在战国时就有房屋买卖。
在一件名叫“盉”的西周青铜器上,就刻有一段关于地产交易的铭文,这个铭文记录了一宗土地抵押事件,即矩伯将一千三百亩土地抵押给裘卫,以换取价值一百串贝壳的奢侈品。这是目前发现的地产交易最早记录之一。
而就在矩伯和裘卫完成土地抵押交易后的93年后,也就是周厉王三十二年,又发生了一宗土地买卖,这宗土地买卖过程也被刻在青铜器上。这次记录的是周厉王购买地的事,由于扩建王宫,他从鬲从的手中购买了一片田地,并承诺照价付款。如果赖账,将被天谴流放。这个誓言很毒辣。
这表明除了存在土地抵押,还存在实际上的房屋出售与购买,即便没有明确指出具体金额,但这一行为证明了当时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地产业态势。
既然存在二手市场,那么是否就应该有专业的地产业者来开发建筑呢?最早的心怀暴利之人究竟何时出现?
李开周指出,如果所说的开发商是现代意义上的企业,那么中国古代显然不存在这样的企业,因为中国古代没有企业,而且整个社会主要以二手市场为主。住所最初通常由业主自建,因此每套住所第一位业主通常不会通过市场购买,而是在建好之后因各种原因转让给第二位或第三位业主。此类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朝末期,从战国到明清期间,中国在地产业中主要进行的是二手商品交换,没有涉及到现代意义上的“权属”概念。而到了隋唐时代,有些人开始专门经营商铺或者住宅,然后租赁或出售,从某种角度看,他们可以算作早期的地产业者。不过他们并不像今天这样建立大型项目推广销售,而更多的是小规模、小范围内的小额投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