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诗词流传,古人情深意长。李隆基在《端午》中描绘了夏日的清凉与日光的延长,而苏轼则在《浣溪沙·端午》里细数着汗水透过纨织、浴芳兰的场景。陆游以《乙卯重五诗》为我们展现了粽包和危冠之象征,边贡在《午日观竞渡》中回忆着屈原冤魂永存的故事。而苏轼再次登场,以《浣溪沙·端午》中的彩线和小符,为我们展示了端午时节的衣饰风范。
贝琼在《已酉端伍》的笔下,让我们感受到了风雨交加之下的晦冥无光,以及汨罗江畔无处吊英灵的情怀。文天祥借助于自己的作品——《端午即事》,赠予读者一枝艾作为纪念。而杜甫通过其《端午日赐衣》,让宫服也沾上了名声与荣耀。
张可久则用其才华横溢的笔触,在《卖花声·怀古》中勾勒出阿房舞殿翻涌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以及隋堤古柳缆龙舟的一幅生动画面。而舒頔以简洁明快的手法,在他的《小重山·端伍》中,将碧艾香蒲处处忙的情景轻松呈现。
赵蕃在他的三首诗集中,其中一首表达了对屈原陈昔冤魂不平的事情表示同情,对于“年年风雨兼作”这一情境感到哀愁。权德舆则以温馨亲切的心态,用他那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品体裁来写下了一篇温暖人心的小短篇——“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最后,是欧阳修笔下的菖蒲酒美清尊共,这是他作品中的一个精妙绝伦的小片段。在这份丰富多彩且内容层次分明的古代诗词之旅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每个时代的人们对于生命、友谊和文化传承都有着深刻而独特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