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宋代史料中的国本之争反复探究其事件过程

0

朝臣拥护太子,流言传布

明神宗与郑贵妃的密誓被视为篡位阴谋,违背了祖制和封建礼制。朝中大臣受到影响,纷纷建议尽早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以破除流言。他们争相提及皇储问题,奏折累计成百上千,无不是指责后宫干政,言辞之间矛头指向郑皇贵妃。

朱常洛年幼时期,被推迟册封的原因是明神宗不喜欢王恭妃所生的皇长子,却加倍宠爱郑皇贵妃,并有意立其子朱常洵为太子,这引起了慈圣皇太后的极力反对。大臣们怀疑万历要废长立幼,他们不愿因对此事让步而被记入史册,让后世觉得朝中无忠君爱国之人。

朝廷内外的压力不断增长,大臣们上疏申救,但明神宗对此置之不理。我行我素,但心中却极其恼火。明神宗怠政,对临朝听政十分厌恶。这时候,慈圣太后已经在慈宁宫中安度晚年,不再到万历住所呼喊“帝起”并携之登辇上朝了。

尽管如此,大臣仍然要求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并于万历十八年集体要求册立,并且杜门请辞,对明神宗施加压力。明神宗只好推至万历十九年、或皇子的十五岁时,再次推说延至万历二十年的春天举行。此后工部张有德提议需要动工准备,但被明神宗以不准奏扰为由罚禄三月。

首辅申时行与大臣等人上疏反对,被名誉扫地,最终辞职返家。此事曝光后,不仅宦官也失去了向外廷传递一些秘闻的忐忑不安,而那些大臣又发起新的一轮“攻击”。最后,大将军洪乃春因为干涉私生活而死去,上疏干涉私生活者也遭到了惩罚。

最终,在众多声浪和压力的作用下,一直僵持十几年的国本之争以明仁宗妥协收尾。在这场斗争中,每一方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最终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大乱。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