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员外这个称呼相当于政协委员的角色。员外这个词原来的含义是指正员以外的官员,在明朝之后,它变成了一个闲职,不再与科举考试直接相关,而是逐渐地与财富和经济状况联系在了一起。只要有能力出资,即使是一位地主或商人,也可以捐助一份钱来购买这个职务。
关于员外这一称呼的具体来源,我们可以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找到 clues:
在《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这部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一个开线铺的员外张士廉年过六旬,妈妈死后,他孤身一人,没有子女。”这说明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地理位置或者职业的人,也能够被尊称为“员外”。
《灰阑记》第二折中的情节也提到了“不是什么員外,我們這裡有幾貫錢的人,都稱他做員外,无過是个土財主沒品職的。”这里用了“几贯钱”来形容那些拥有不菲财富但没有正式官职的人们,他们都被尊为“員外”。
在《三侠五义》第五十四回中,白玉堂笑着说:“那老儿不要害怕。我非山贼盗寇,不是甚么大寨主。”伴当旁边的话也是:“你稱呼員外。”郭老道:“員外在上,聽老儿诉禀。”这里提到的是带领女儿去投亲,被胡烈截住要给他提亲,因为未允许,将小老者囚禁在山洞之内,这细节透露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員外”的认知和对待方式。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代,“員外”这一称呼都是对某些特定群体的一种尊敬和认可,其背后的意义可能因时间、地域以及个人背景等因素而有所不同。